更新时间:2025-10-12 09:02:36
『天行健』,还不错、蛮有意思的一部剧。讲戊戌变法后至袁氏当国之间的一群人,天地间浑浑然、茫茫不知所踪的一群人。大概在那个年月里,能叫得出姓甚名谁的,亦都是死了的。 曾见王迪在《历史的微声》里说到,“我是温良的,就是对普通人的温良。但有一点我是不温良的,就是对权力,无论是晚清的清政府的改良,到北洋军阀,到国民党……当利用国家的权力改变社会时,我总是站到普通人的角度来想他们会遭遇什么。对于国家的政策,首先我是批判的,而不是站在国家权力的角度,觉得一切现代化都是进步、积极、乐观的。现在发生任何事情,当出现一方面是权力,一方面是普通人时,我首先会想普通人,他们是弱者,他们的遭遇是什么,他们为什么做出这样的反应,他们支持或者反对的原因是什么。因此我对权力的一方,持挑剔和批判的态度,也就是对普通人温和,对权力苛刻。” 素来说,历来朝代更迭时文人的精神世界变化的代表者有一女一男两人,一个是宋元更迭的李清照,一个是明清更迭时期的张岱,他们都是当时上流社会中,从顺境到逆境两种外在社会环境变化过程中不一样的内在精神世界,几千年来政权的更迭造成对社会各个阶层个体人精神的影响,构成这个民族的整体文化精神的特质,他们是两个典型的坐标。 但如今来想想,这样的坐标万万概括不了时代变迁的精神、文化之底色。或虚无、幻灭,或力挽狂澜、奋起而搏,都只是上层建筑的语境。他们代表不了谁,仅仅只是他们而已,一点权利庇佑下的上层建筑、精神世界里的个人体验。孔孟之道、程朱义理的再把这点极个别、私人的选择与体验推而广之,冠之以民族的文化内核、精神底色。当然、倘若,再不济,若无无匡扶乱世之本事,还连点读书人的气节都不剩,就更加是百无一用了。 如果说中国确实有值得传承的民族精神,到底是什么将历史推动至今?过去往往是从当权者、带头大哥那里去解释,现下的历史观开始喜欢于芸芸众生、小人物身上,拂却了时空尘埃,一些颤动的情感末梢之处去另辟蹊径、找寻答案... 生而为人很难跳脱出自己的出身与成长环境去眺望世事,基于此,不妨以更加温情的目光看待那些历史上的人、剧里的人。历史已经早已给出了它的答案,但不妨为彼时埋首答题的人们击节、喝彩。 对于大多的小老百姓,不过是兵荒马乱中,人们平平淡淡地活;太平盛世里,人们却过得荒腔走板。 其实早知道,那时的年代剧,十有九悲。但像这样死得特么彻底的,还是第一次体验。 假如王家洛早生十几年,恐也会是一介儒臣良匠;而若卓不凡活了下来,大概就能活在了『一代宗师』、《刀与星辰》里。但一个如果,就是一生;千言万语一句喟叹,生不逢时。也好,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价值体系买单,为信仰殉道,求仁得仁、死得其所。 就算再不喜欢刘宇宁(但发现他唱的几部剧插曲都还怪好听的嘞),他与师娘的最后那一幕出来,飞鸟、芦苇荡,空镜、远景,跟拍、俯拍,『瑶族舞曲』的配乐响起,心头还是一拧。 江湖儿女尤是如此,想来革命伉俪也未有例外。 但终归觉着导演还是会打下诳语 、给个虚妄……燃鹅,前一秒穆青与乌兰珊还在武昌起义的洪流中壮志满怀,镜头一黑,还来不及暗叫不妙,尼个玛的、乐景称哀情啊! 此时再想起他们说, “故园便是无兵马,犹有归时一段愁。” “满杯春酒绿,对月夜窗幽。” “春水送孤舟” 算你狠!!🤧全员死绝…
免责声明:以上内容源自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,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。
上一篇:第六集repo
Unstoppable Slid无可挽回的戏剧螺旋
《陪你到清晨》10.26济南路演场 观后感
余生有涯:看懂赵楚楚的伪证,才明白叶念文设定成恋人的必要
不要指责,也不要救风尘
一件长安华服而已。
悼念审美世代
《一生一世》:高设定与低逻辑的爱情幻觉
歌声破界:在不完美的世界里共建光芒——评《世界计划:无法歌唱的初音未来》
三部放一起讲了
她才是真正的“乘风破浪的姐姐”!
不止玛丽苏,基督为光情未负
推拿
让我的羽毛成为她身体的庇护,用我的鱼鳞当作她坚硬的铠甲
很喜欢这部电影,有我的朋友圈。
从此,女性题材成为电影市场新势力
职场与情感齐驱,重新定义职场剧“输赢观”
《一战再战》:倾颓时代,Love will keep us alive
烂到不敢开分是吧
后脑勺
反转+反转
